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效果验证

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效果验证
更新时间:2025-11-12      阅读:27

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效果验证

2024年卫生监督部门的抽检结果显示,全国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不合格率高达28%,其中杯具、毛巾等贴身用品的细菌总数超标问题最为突出!这组数据令人震惊,也让无数出行住宿的旅客忧心忡忡。招待所作为提供临时住宿的公共场所,其公共用品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住客的身体健康。轻则可能导致皮肤瘙痒、过敏,重则可能引发交叉感染,传播疾病。那么,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效果验证究竟有哪些评价标准?检测方法是怎样的?又该如何确保消毒措施真正有效呢?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。

评价标准

目前,我国针对公共场所用品卫生的标准主要有《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》(GB 37488-2019)。其中明确规定,招待所常用公共用品的消毒效果需达到以下要求:杯具的细菌总数应≤5 CFU/cm²,大肠菌群不得检出;毛巾、床单等纺织用品的细菌总数应≤200 CFU/25cm²,真菌总数≤100 CFU/25cm²;茶具、餐具等耐热物品的消毒效果以杀灭对数值≥3.0为合格(即杀灭率≥99.9%)。这些标准是基于保障公众健康的角度制定的,考虑了细菌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,以及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合理接触水平。CFU即 colony-forming unit(菌落形成单位),指的是单位体积或面积内能够形成菌落的微生物数量。不同物品的限值差异,反映了其与人体接触的密切程度和潜在风险。

检测方法

采样工具准备

采样过程中,需要用到无菌棉拭子、无菌生理盐水、灭菌试管、规格板(25cm²)、灭菌剪刀、镊子等工具。这些工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,确保在采样过程中不会引入外来细菌,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就像我们做实验一样,所有的器材都要保持绝对的干净,不能有任何污染。

采样方法

对于杯具、茶具等硬质表面,采用涂抹法采样:将规格板(5cm×5cm)放在选定的采样区域上,用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,在规格板内的区域往返涂抹5次,同时转动棉拭子,确保棉拭子充分接触采样表面。然后,用无菌剪刀剪去棉拭子手接触的部分,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试管中,及时送检。

对于毛巾、床单等纺织用品,同样采用涂抹法,但规格板为25cm²(5cm×5cm)。采样时,将规格板放在纺织品表面,用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,每次涂抹应覆盖整个规格板面积。

实验室检测

细菌总数检测

将采集到的样品试管充分振荡,使棉拭子上的细菌充分洗脱到生理盐水中。然后,用无菌吸管吸取1mL洗脱液,加入到9mL无菌生理盐水中,进行10倍系列稀释。取不同稀释倍数的稀释液各0.1mL,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,每个稀释倍数做2个平行。将接种后的平板轻轻晃动,使菌液均匀分布在琼脂表面,然后置于36℃±1℃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±2h。培养结束后,取出平板,在菌落计数器上计数平板上的菌落数。选取菌落数在30-300 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,按公式计算样品的细菌总数。

大肠菌群检测

将样品洗脱液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中,36℃±1℃培养24h±2h,观察是否产酸产气。如有产酸产气现象,将其转种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,36℃±1℃培养18h-24h,观察菌落形态。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生化试验,确认是否为大肠菌群。

真菌总数检测

采用沙氏琼脂培养基,将样品洗脱液接种后,28℃±1℃培养5d-7d,观察并计数真菌菌落。

关键采样部位

公共用品的采样部位应选择与人体接触最密切、最易污染的区域。例如,杯具的内壁和口沿部位;毛巾的中间接触皮肤部分;床单的正面中央部位、肩部和臀部对应的区域;拖鞋的鞋内前掌和后跟部位。对于重复使用的用品,还应特别注意缝隙、褶皱等容易藏匿微生物的部位。采样点的数量应根据物品的数量和使用频率确定,一般每个批次的同类物品至少采集3-5件样品,每件样品至少采集1个部位。

结果判定依据

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,对照GB 37488-2019《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》中的相应标准进行判定。

对于细菌总数:杯具≤5 CFU/cm²,毛巾、床单等≤200 CFU/25cm²为合格。

对于大肠菌群:所有公共用品均不得检出。

对于真菌总数:毛巾、床单等≤100 CFU/25cm²为合格。

对于消毒效果的杀灭率:以自然菌为指示菌时,杀灭率≥90%为合格;以人工污染的指示菌(如大肠杆菌、金黄色pu萄球菌)为指示菌时,杀灭对数值≥3.0(即杀灭率≥99.9%)为合格。

当检测结果全部符合上述标准要求时,判定该批次公共用品消毒效果合格;若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要求,则判定为不合格。例如,如果采样检测的杯具细菌总数为8 CFU/cm²,超过了≤5 CFU/cm²的限值,则该杯具消毒不合格。

注意事项

采样过程

采样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,防止交叉污染。采样人员要穿戴无菌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品。采样应在消毒处理后、使用前进行,避免采样后物品受到二次污染。对不耐热的物品,采样时应注意避免破坏其消毒效果。

样品运输与保存

采样后的样品应在4h内送达实验室进行检测,若不能及时送检,应将样品冷藏保存(0℃-4℃),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h。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样品泄露和受到剧烈震动。

实验室质量控制

实验所用的培养基、试剂等必须在有效期内,且符合质量标准。培养基应进行无菌性和促生长试验验证。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,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。每批次实验应同时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,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。

结果报告与处理

检测机构应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,包括检测依据、检测方法、采样信息、检测结果、判定结论等内容。对于不合格的样品,应及时通知被检测单位,并要求其查找原因,采取整改措施,重新进行消毒处理,直至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
结语

招待所公共用品消毒效果验证是保障住客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,也是衡量招待所卫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。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、规范的检测方法、准确的采样和严谨的结果判定,能够有效评估消毒措施的有效性,及时发现和消除卫生隐患。招待所运营者应高度重视公共用品的消毒工作,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,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,定期进行消毒效果验证,确保为住客提供安全、卫生的住宿环境。同时,卫生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对招待所的监督检查力度,督促其落实卫生主体责任,共同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让每一位住客在招待所住得安心、放心。

电话 询价

产品目录